
硫酸锌治疗肝豆状核变性
发布时间:
2018-08-20 18:08
武警唐山医院 张白杰
病例摘要 蒋某.男,战士, 30岁。1982年20岁时起病。首发症为骨关节症状。初为右踝部肿痛,逐渐发展到右小腿、左小腿。3年后波及到四肢各关节,肢体无力,走路不稳。多次住院经X线摄片,发现踝关节、跟骨、颈腰椎、肩关节及颅骨等多处有骨质破坏、缺损、透光区、骨质疏松,以“慢性骨髓炎”、“胫骨远端骨髓炎”、“良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误诊3年。
1985年3月第4次住院后1个月, 出现锥体外系症状:言语不利、吞咽因难、四肢肌 张力增商、粗大震颤、不能走动,查角膜 K-F环阳性、血清铜气化酶括性0.01克密度 (正常0.2-0.5克密度),家族中有一组因“肝硬化”,13岁死亡.诊断为肝豆状核变性.住院期间,神志清楚,流涎、强笑,共济失调, 言语、咀嚼及写字不能, 四肢肌强直, 生活木 能自理, 卧床2年,2次病危.给低铜高蛋白饮食,限制铜的摄入1 D-青霉胺1.5g/d促 铜排泄$ 安坦6mg/ d抗震顾及保肝等综合治疗.服用D-青霉胺后,患者发热、皮诊、腹胀、 尿血及白细胞减少,后改硫酸锌 200mgt.i.d,半月后疟状开始改善,连续服药4年, 曩颇消失,言语较流利,走路稍不稳,日常生活自理.血钙2.25mm01/L(9mg/dl),末稍血象正常,肝功能10年来均正常。现已连续服硫酸锌7年,无明显药物反应,无神经精神及肝硬化症状出现。
讨论:肝豆状核变性又称威尔逊氏病。是常染色体稳性遗传性锏代谢障碍所致的肝硬化和以基底节为主脑部变性疾病。大最铜盐慢性沉积,致肝、脑,肾损害及典型的角模色素环。因钙磷代谢障碍,可出现骨质疏松、长骨处囊性病损及病理性骨折。半数以上有家族史。国内已有近百例。多在青少年期发病,起病形式复杂多样,有资料统计,首发症状最多见于锥体外系,其次为肝脏,不典型者极易误诊。具有锥体外系的各种运动障碍及角膜K-F环可确诊。如仅见其一,则需做实验室检查。绝大多数患者血清铜兰蛋白<0.2g/L(20mg%),诊断意义最大。其次为血清铜氧化酶活力<0.2克密度。碱式碳酸锌的用途
24小时尿铜>100ug,亦为重要参数。)本疾病程缓慢,可延续30-40年,各系统严重受累不治疗者可在数年内恶化死亡,是目前能用药物治愈的几种先天性代谢缺陷性疾病之一。治疗目的是清除已沉积在组织内过多的铜盐和防止铜盐的再聚积,维持铜代谢负平衡。一般道选驱铜药D-青霉胺。但此药作用慢,副作用多,长期应用可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高达22%-58%;约2%因严重不良反应需停药。1987年胡根拉德等提出口服硫酸锌200mg,ti.d,效果好。但国内有关报告不多。本例对D-青霉胺有严重不良反应而改服硫酸锌治疗,半月后症状改善。持续服药4年后,由卧床不起——柱拐步行——弃拐自行——日常生活自理,说明治疗有效。除恶心外、未见其他不良反应,证明其毒性低,可终生服用。与谢奉玲等报告的服用硫酸锌20天病情稳定,4月后复查铜兰蛋白增高,角膜 K-F环消失,连续服药3年无症状出现相一致。两药临床应用比较,也与杨任民等认为青霉胺尿铜排出量高,症状改善慢,副反应多;硫酸锌尿制排出量较差, 副反应少,可用于不能应用青霉胺者,也可作为症状缓解者的维持治疗相同。硫酸锌治疗有效的机理,可能是加强了铜的代谢, 促进沉积铜的排泄,防止铜在体内潴留之故。长期应用注意补铁,以防止缺铁性贫血。碱式碳酸锌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