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安门广场上铿锵有力的步伐声,不仅是国力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80年的历史对话,向世界宣告和平尊严与力量。
2025年9月3日上午,北京天安门广场上,45个方(梯)队依次通过长安街,约70分钟的阅兵展示了一支强大军队的现代化面貌,更展示了一个民族从历史苦难走向辉煌复兴的不朽历程。
这是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特殊时刻。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人民以14年浴血奋战和3500万军民伤亡的巨大代价,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01 历史意义:选择九月三日的深意
九三阅兵的日子选择具有深刻历史意义。1945年9月2日,日本在美国“密苏里号”战列舰上完成正式投降签字仪式。次日(9月3日),中国政府宣布举国同庆,放假一天,悬旗三天。
195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正式确认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2014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正式将9月3日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选择9月3日而非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的日子)具有深刻的历史合法性和象征意义。9月2日是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的日子,更具法律效力,也与国际社会对二战结束的认知保持一致。
02 实力展示:国产装备与新型作战力量
此次阅兵所有受阅武器装备都是从国产现役主战装备中遴选,首次亮相的新型装备占比很大,新域新质力量比重上升。不少是代表现代战争形态演变的最新装备,还有一些是国之重器。
阅兵按照实战化联合编组,编陆上作战群、海上作战群、防空反导群、信息作战群、无人作战群、后装保障群和战略打击群等。这些编组展示了我军制胜现代战争的强大能力。
高超声速、防空反导、战略导弹等先进装备集中亮相。如东风-17常规导弹作为一种高超声速导弹,其飞行轨迹并不是标准的抛物线,可以实现更好的突防,也让射程进一步延伸。
03 无人作战:智能化战争形态的革命
无人智能作战力量在此次阅兵中格外引人注目。**无人化与智能化军事装备**是当前全球军事变革的核心趋势。
作为新质作战的重要平台,军工无人作战装备是对传统武器装备的有力补充,也是现代战争中颠覆传统作战模式的核心力量。
它们涵盖空中、陆地、水面和水下四大领域,通过智能化、无人化技术实现战场态势感知、火力打击、后勤保障等全链条作战能力升级。
大型无人作战平台可搭载更多燃料和武器,如中国“九天”无人机最大起飞重量达16吨,航时超12小时。低成本巡飞弹将实现大规模部署,AI技术将赋予无人装备自主决策能力。
04 国际参与:多国政要齐聚北京
据了解,26位外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
其中包括俄罗斯总统普京、朝鲜劳动党总书记金正恩、柬埔寨国王西哈莫尼、越南国家主席梁强、印度尼西亚总统普拉博沃等。
如此众多的国际政要齐聚北京,体现了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贡献的认可和对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支持。这也反映出日本试图阻拦各国参加阅兵的外交努力未能成功。
来自30个欧洲国家的近50位领导人、前政要及友好人士也已确认参与,涵盖政府高层、驻华使节及国际友人后代。这一数字远超2015年九三阅兵的规模。
05 和平承诺:中国的不称霸宣言
中国是唯一将走和平发展道路写入宪法的国家。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从未主动挑起过一场战争,从未侵占过别国一寸领土,从未发动过代理人战争。
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派出的维和人员数量最多。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为解决全球安全赤字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
中方承诺,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都永远不称霸、不扩张、不搞军备竞赛。这一承诺生动体现了中国致力于成为推动世界和平、稳定与进步力量的决心。
06 现实意义:应对全球安全挑战
当今世界依然充斥着安全赤字:局部冲突硝烟未散,新冷战阴霾又起,强权政治仍在威胁弱小国家的主权。在此背景下,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具有特殊意义。
九三阅兵不仅是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赓续传承,更向世界郑重宣誓:中国将始终坚持和弘扬正确二战史观,坚决维护战后国际秩序,坚定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阅兵展现的实力越充分,就越能推动国际体系在和平状态下实现有序良性变革,为巩固战后国际秩序、维护公平正义注入更强力量。
空中梯队划破天幕,画出整齐的轨迹。预警指挥机梯队当先,运输机、轰炸机、歼击机、舰载机等梯队紧随其后。
最后,7架教练机在空中划过14道绚丽的彩烟,既是对14年艰苦抗战的缅怀,也是对14亿中华儿女的祝愿。
伴随着5万余人合唱《歌唱祖国》的旋律,8万羽和平鸽交织飞过天安门广场,白色的羽翼在蓝天下划出和平的轨迹。我们所珍爱的宝贵和平,是八十年前无数先烈用生命换来的。